欢迎访问!今天是:2025年 7月 24日     
【反诈小知识】银行反诈:守好百姓钱袋子
发布日期:2025-06-13 | 发布人:办公室 | 字体: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银行作为反诈的重要力量,持续行动帮百姓守好钱袋子。

“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总行在2022年3月成立了涉诈涉赌‘资金链’治理工作专班。”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安全保卫部反欺诈服务处处长王晓锦介绍,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电信诈骗类型案件网络查控事项超1.4亿笔,协助公安机关办理电信诈骗冻结资金返还超1.9万笔,返还金额超6亿元。

做好资金端的保护工作,需要科技手段赋能。王晓锦介绍,工商银行自主研发的“融安e信”是银行业首款风险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提供的电诈防控服务以公安机关查获的电信诈骗账号等信息为基础,对涉案账户的转账汇款交易进行实时预警拦截。“融安e信”在网银、自助终端、ATM等渠道,自动拦截可疑电信诈骗汇款超60万笔,为客户避免损失超170亿元。

近年来,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了多层次、智能化的反诈系统:中国农业银行反电诈平台持续提升查全率和精准性,应用范围覆盖网点柜台、超柜、掌银等多渠道多场景;中国银行“网御”项目基于海量交易数据和高维度行为特征,建成适用于高频交易场景的实时反欺诈机器学习模型;等等。

诈骗活动在线上线下均有可能发生。目前,由于网银使用大模型技术对可疑转账行为控制得较好,很多诈骗活动都会转移到线下。

工商银行崇文东花市支行负责人左佳发现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要转存434万元并开通第三方支付,情况反常。询问后得知,老人被自称“社交媒体客服”的人以“退回会员费”为由诱导转账。左佳立即识破骗局,协助老人更换银行卡信息,成功拦截诈骗。类似案例在银行网点屡见不鲜,细微异常往往是识破骗局的关键。

近年来,电诈案件中出现了一类新身份——“电诈工具人”。这类人并不直接参与电诈犯罪,但会间接地为电诈犯罪提供帮助并从中牟利。例如,诈骗分子会花高价从个人手里收购或租用大量闲置的银行卡、手机卡用于转移赃款。很多出租或出售这两类卡的个人对于自己的卡被用在何处并不知情,但他们的行为已经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意识是最有效的反诈利器。广大金融消费者要管好自己的银行卡,不仅要管好卡里的钱,也要管好这张卡本身。不做电诈受害人,也不做“电诈工具人”。

来源:学习强国